今天是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

众生有感,诸佛有应! 智雨法师带你认识何为“感应”

来源:开福禅寺 作者:admin 时间:2019-06-27 11:17 点击:


 
 
一、感应之说源自教典

在经部之中,“感应”一词,在东汉安世高、支娄迦谶、支曜等人所译的佛经中已经开始出现。例如:

安世高译《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》中说:“佛语文殊:今我欲作感应,令阿难来。” 

支娄迦谶译《佛说阿阇世王经》中说:“光智菩萨白佛:唯怛萨阿竭作感应,令文殊师利、众会悉来到是。”

支曜译《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》中说:“笑必有感应,启化于未成。”

东汉以后,“感应” 一词更频见于历代诸师所译的佛经之中。

 

 

 

律部之中,也可见到“感应”之说,如唐代义净译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中说太子曰:“我于父母尽心孝养,灵祇感应,致此嘉祥。”

论部之中,提到“感应”者如:

后秦鸠摩罗什所译《大智度论》,其中说:“是时,瓶水踊在虚空,从上来下而灌其左手。是时,婆萨婆王见是感应,心生恭敬。”

元魏菩提流支所译《金刚仙论》,其中说:“因满性显,则有感应应世,故说八部般若。”


二、经中所说“机”、“缘”二字与“感”字同义

天台智者大师(538—598)在《法华玄义》认为:“感应”一语出自佛经,诸经中所说“机”、“缘”二字 与“感”字同义,都是指众生。

1
释感应之名
 

 

“机”字有三义:

(1)“机”是“微”义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云:“几 (机)者,动之微,吉之先现也。”众生有将生之善,此善微微将动,而得为机。不仅这将生之善为机,一切可生之善,皆属于机。众生有可生之善,圣人应之则善生,不应则善不生。举例来说,众人有可生之善,如弩中有箭,圣人好比射手,若扣动扳机,箭即随之发射而出,不扣扳机,箭则不出。所以说“机”是“微”之文。

(2)“机”是“关”义。此义出自古本《注愣伽经》。因为众生有善有恶,善与圣人之慈相关,恶与圣人之悲相关,善恶慈悲密切相关,所以说“机”是“关”之 义。

(3)“机”是“宜”义。如圣人欲拔众生无明之苦,正适宜于起悲;欲与众生法性之乐,正适宜于起慈,所以说“机”是“宜”之义。

 

 

 

“应”字也有三义:

(1)“应”是“赴”义。既然说“机”有可生之理,机微将动,圣人赴之,其善得生,所以用“赴”来解释“应”。

(2) “应”是“对”义。如同两个人之间做买卖,相互讨价还价,构成一対。若一个欲卖,一个不欲买,则不能构成一対。若卖者愿卖,买者愿买,则贸易做成之后,无论贵贱,双方皆无可反侮。众生好比是买方,如来好比是卖方。从众生之“机”而言,称之为“关”,从圣人之“应”来 说,称之为“对”,所以以“对”来解释“应”。

(3)“应”是“应”义。既然说“机”是“宜”之义。圣人应以慈悲之法,与众生的善恶是相适宜的。圣人之悲适宜于救众生之苦,圣人之慈适宜于与众生之乐。众生适宜于何法,圣人则应以何法。所以以“应”来解释“应”。

 

 

2
机应的种类
 

 

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別,众生的善业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之分,诸佛巧应无量,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机应,所以众生得度的情况各有不同。若以众生仅过去世有善行(冥机)和仅现在世有善行(显机)二种情况而论,佛或以应身应(显应),或以法身应(冥应),由此产生如下四种相应关系:

(1)冥机冥应。若众生过去世善修身语意三业,现在世未修身口二业,凭藉过去世所修的善业力,此名为冥机。虽不现见灵应,而暗地里实为法身所益,不见不闻,而觉而知,是名为冥应。

(2)冥机显应。众生过去世种植善业,冥机已成,现在世便得值佛闻法,现前获得利益,是为显益。如佛成道之后最初说法得度之人,今世未尝修行,诸佛能知其宿世善业之机,自往度之,即属于冥机显应。

 

 

 

(3)显机显应。众生现在世修行身口二业,精勤不懈,而能感佛垂应,如《大般涅槃经》中说,舍卫城的长者须达建成祇洹精舍,长跪遥请佛来居住,佛知其心,遂率众弟子从王舍城前往祇洹精舍,此即是显机显应,其它如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,皆属此类。

(4)显机冥应。如人里一世勤苦,广行善业而灵应不显,暗地里仍然为佛菩萨的法身所利,此是显机冥应。

若能真正理解上述四种机应的深意,则会坚信:凡言谈举止,起 心动念,只要是修一切善业,皆功不唐捐,福慧增长,虽终日不感佛显瑞应,心中不生丝毫悔意;若见喜欢杀生的恶人寿命绵长,好布施的善人却穷困潦倒,也不会因此心生邪见。若不能真正理解,则会认为 修行善业徒劳无功,心生忧悔,违背正理,福慧减损。

 

 

三、《大乘玄论》中对感应论也有较全面的论述
 

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(549—623)在其所著《大乘玄论》一书中, 对感应论也有比较全面的论述,下面略述其要。

1、释感应名。“感”是“牵召”之义,“应”是“赴接”之义。众生有善,致彼佛前,垂形赴接,理无乖越,谓之感应。凡夫只能感而不能应,诸佛只能应而不能感,菩萨亦能应亦能感。

2、吉藏把众生所感得的佛菩萨之应分为四种不同的情況:一者感形不感声,但见佛不闻法。二者感声不感形,直闻教不见佛。三者形声俱感,见佛闻法。四者不见佛不闻法,直感神力秘密之益。

3、关于感应体。吉藏认为,众生三世之善虽皆能感佛应,则众生过去、现在之善为正感,能感现在佛应;未来之善是傍感,能感未来佛应。众生善恶皆能感佛应,则善是正感,恶是傍感。佛之应感利益众生可分三时:一、菩萨时,二、得佛时,三、灭度时,佛住世应机说法,这称为正应;佛灭度之后,众生造佛形象,表其所见,抄写经书,表其所闻,故称为表应。

 
 

 

 

课程简介

福慧书院青年学佛社专科班自4月10日起,每周二晚18:30——20:30由智雨法师主讲课程——《印度佛教史》,地点:文教中心二楼。

如果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,无从下手,如果读到理论相悖的佛经,莫衷一是,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佛教的演变。而要知道中国佛教是如何外来演变,也必须了解印度佛教。《印度佛教史》就如一份古道密藏,带你探索佛教的故乡。

 

 

 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网站地图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
主办单位:开福禅寺 地址:中国·安徽·合肥市玉兰大道77号
开福禅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皖ICP备11013533号-1